承认或不承认,每个领域都有鄙视链。
如果皮具的最高形态是“爱马仕铂金包”,那么对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来说,教育的最高形态就叫做“美国常青藤和英国G5”。
无论什么样的家长,都躲不开“上名校”三个字的致命引力:“普通家庭如何把孩子送进名校”,“三百万读名校值不值”...都是教育界自带流量的金牌话题,放在那儿,就意味着点击。
而随着国际教育的普及,如今,新的上升路径也正在留学家庭面前展开:
用体育申名校。
01.
体育申名校,家长偷着乐...
体育生申名校有多香?
统计显示,从哈佛耶鲁到各个知名高校,体育特长生的申请成功率总要比“那些只有高分的学生”高出许多:以哈佛为例,哪怕达到申请条件,正常的录取率也只有4%,而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申请,录取率却能高达至惊人的24%。
2017年,哈佛大学新生中的“运动员”比例甚至达到了10.3%:平均每十个新生,就有一个是专业运动员。
人称NBA最帅亚裔的林书豪(Jeremy Lin)
凭借“篮球特长生”身份进入哈佛大学
对面的英国也不甘示弱。尽管两个国家互相瞧不上对方,但在“动起来”这件事上,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根植在两国基因里:只有喜欢运动的人才有魅力,否则,“呆子”称号送给你。
正因如此,参加5-10种体育俱乐部,包括击剑、板球、马术、田径、自行车、赛艇、篮球、曲棍球、健身操、壁球;保持每周至少活动2小时——早已是英国学生的家常便饭。这些俱乐部由校学生会统一管理,聘请专职教练负责指导。
受到大洋彼岸的启发,少部分先富起来的中国家庭也把老牌贵族运动提上了孩子的课程表:比如,家住上海的Bennu。
当17岁的同龄人才开始学游泳,Bennu已经是国内屈指可数的“划赛艇老手”,一边和牛津、剑桥的赛艇队同场竞技,一边代表学校屡次拿奖。
Bennu的课程表充满“赛艇”二字
和其他许多运动一样,赛艇也是自带英国贵族血统的小众运动。一方面,它要求队员有默契的合作和礼仪,另一方面也为队员及其家庭提供了绝佳的社交场合——更不用说从客观条件上来说,买得起“赛艇”的家庭实在很少......
因此,早期赛艇一度也被限制在了英国上流阶层。与赛艇一同出现的,不是王室巡游,就是“英国首相摇篮”和皇家私校,伊顿公学、圣保罗公学的大名。
英国王室里的“赛艇狂”:威廉王子表弟 Arthur Chatto
2020年8月,他刚刚完成了长达2000英里的环英赛艇之旅
那么,Bennu,一个国内中产家庭的17岁男孩是如何接触到赛艇的呢?
答案显然是他的高中,上海德英乐学院:这不仅是个彻头彻尾的赛艇狂热者集中地,更是上海重视体育教育的家庭都有耳闻的学校。毕竟这的体育,都是奥运选手们教的:前国家赛艇队队员、奥运选手周意男,还有同是前国家队队员,亚运会冠军的申晓星、杨增鑫,都在这教赛艇。而世界冠军张尉和刘璐,在这教羽毛球。
奥运选手当老师,既是压力也是动力。日均一个半小时的体育训练、一学期10余项活动,就是学生的们日常。而相比体育课在一般学校的“冷板凳”地位,德英乐的体育可不是什么凑数活动,反而是一门正经八百的课——
体育课程计入学术报告,体育成绩计入成绩单,和其他课程一起组成学生最终的成绩报告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想申到好大学,体育好,是前提。
02.对不起,搞体育走不了“捷径”
但话到这里,分歧就来了。一边认为,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去藤校上学,仿佛天生契合。但另一方面,由于体育训练往往要购入大量装备,报名课程,英美熟悉的体育项目又往往属于中国大陆的小众课程,大多要请专业实力强大的运动员或私教培训,或者像德英乐这样单独开设俱乐部。喂,拜托。
比赛前几个月,就得摸黑起床,练习持桨;
双手关节都生出老茧,直到舵手喊停才能停下划桨;
手边数条速干毛巾,汗水浸湿三件T恤......如果这种“吃苦日常”也能算“走捷径”的话,那又有什么样的教育才够资格说好?实际上,体育运动中强调的领导力、组织力、韧劲,不光是成长的必备物资,重要性远高于试卷满分,这些精神也早就变成西方精英教育价值观的一部分。就连学术顶端的常青藤联盟(Ivy League),最初就是美国东北部八所高校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。
当然,家长们关注德英乐的不只是体育这一点。
人称“高中生诺奖”的英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(BBO)的金牌,被一个名叫Tammy的女生摘去;她还一起拿到了学术权威——加拿大化学竞赛(CCC)银牌、帝国理工和UCL的offer。
数学八大赛事之一的UKMT、“K12菲尔兹”的澳大利亚数学竞赛AMC,总计被德英乐包揽走140块奖牌。
“体力、脑力一起爬坡”,才是家长关注到的核心。而说起这一理念支撑的最生动的案例,就不得不提到学校的幕后大佬——
王石。
如果说登山是彻底的个人英雄主义,那划赛艇就让人完成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利他主义的转变。因为只有一个人用力,独当一面的时候,船是很容易在原地打转的。只有相信你的同伴,所有人一齐发力,才能顺利划起来。”
这点看似微小的改变,正是学生被不断告诫的道理:现在的时代,伟大的工作一定是靠团队协作和沟通互助促成。而作为万科能提供的资源,赛艇只是其中的一个微小部分。
与世界最顶尖的建筑师共事
已经在教育领域深耕25年的万科,把包括房地产业、酒店度假行业、物流运输、生物制药、养老的板块资源都交给了学生——
学生可以参与万科广场的项目调研,走进李佳琦直播间和万科总部财务部,参加内部沟通会议,甚至跟万科总建筑师张海涛学建筑,把万科(Vanke)建筑变成自己作品集里的一部分。也不只是在城市——德英乐喜欢送孩子去很远的地方,去“行万里路”。这几年,他们先去了四川遵道做地方调查,了解512汶川地震的十年后影响,和乡镇书记们了解四川山村的一手信息;
体育的作用,还真不只是升学
尽管在德英乐,学生们每天“活得像个体校生”,但不得不说,这种环境和氛围在国内其实是相当特殊的存在。实际上,绝大部分高中生正变得越来越宅。2018年,上海市另一所区重点高中的调研结果就显示:接近50%的高中生每周的锻炼时间还不超过一个小时,超过80%的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。不锻炼的时间,都用来刷题了吗?也不是。和成年人一样,玩手机,也是这代青少年的重要待办事项。
追不完的热搜,看不完的爱豆生图,吵不完的网络掐架......互联网吞噬了成人的注意力,也吃掉了孩子的身心健康。身体孱弱,心灵脆弱,是他们的新状态。每个学校对手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,大部分学校会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,或者收好到老师的办公室。但还有的老师,要么强逼学生摔毁手机,要么勒令学生退学。年初,西安某重点高中的一个高中生,还因为手机把老师捅伤致死......
对此,德英乐的处理手段完全不同——手机与其说是深渊,倒不如说是另一种“认识世界”的方式。除了周一到周五对手机进行严格管理,德英乐老师还会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用电子产品,哪个时间管理工具效率更高,哪个页面交互设计更合理,哪里的论文含金量更高,哪个设计者的在线作品集更漂亮,coursera上的哪门课更值得——“德英乐的手机制度,是学生和我们共同建立的,每个人都认可,每个人都参与在规则之中。我们教他们怎么用手机促进学业。”德英乐校长程敏的解释,民主的不可思议。
转学到德英乐的Sherry说:“最先喜欢上德英乐是因为这里满墙的画,但后来,就会喜欢上这的包容和开放。”
而面对体育,德英乐的说法更实用:“赛艇和探险、登山一样,这些体育活动都是一项国际语言,尤其是出国求学时,面对并不熟悉的环境,但因为有着共同的运动技能和探险精神,可以有助于快速融入群体。”
换句话说,如果你想和剑桥、帝国理工和UCL的尖子生们成为朋友,赛艇、登山、滑雪的技能你得有;
而这个1月9日的校园开放日,就是了解春招的绝佳机会。
想把万科(Vanke)建筑写进作品集?想走进李佳琦直播间围观网红经济?想做体育生拿下24%藤校录取率?扫码预约德英乐 1 月 9 日“校园开放日”成为剑桥、帝国理工和UCL的预留候选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