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政府指导之外,脱贫攻坚战亦少不了大量个人、社会团体、市场化力量的共同参与。2月25日,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,共1981人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对象(含追授61人),1501个集体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对象。其中,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拼多多)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代表,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本次脱贫攻坚表彰中,仅有三家互联网企业获此最高规格的集体表彰。事实上,拼多多最早便起源于水果拼购,长期在农业领域进行重投入,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脱困。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及CEO陈磊均多次对外表示,未来要继续在农业领域做大投入和深度创新,持续加大对农业价值链投资。可以发现,拼多多正在尝试用电商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,而这或许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、全面脱贫致富的重要实践。
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,但也正是因此,传统农业社会的烙印依旧存续至今。不难看出,扶贫助农是脱贫攻坚的关键,而“三农”问题,一直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,可以说,解决好了农村贫困问题,也便突破了脱贫攻坚的关键。根据全球脱贫扶贫经验来看,直接的资金援助往往在长期成效甚微,“治标又治本”的扶贫方法,自然是利用并盘活贫困地区当地的优势资源,逐渐建立起能够自我持续运转的经济产业,而对于农村而言,发展当地特色农业显然是一大重点突破方向。长期以来,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,这便造成了农业生产端整合难度较大,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、消费者多元化,因此供需两侧都呈现出了极度分散化的特征,造成的结果便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匹配成本高、产业效率较低,而农产品在运转过程中中间环节较多、难以管理。也正因为农业的现代化改造难度较大、涉及面广,也被不少人称之为是未来的一片“星辰大海”。在农业领域中,生鲜产品对各方面的要求最为严格,但却与大量贫困区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。生鲜产品属于易腐品,且收成价格与当年气候有重要关联,这一方面导致生鲜品在物流流转过程中损耗较大,另一方面也导致生鲜产品价格长期波动,让农产品(尤其是生鲜品)成为一门难做的生意。以生鲜为例,从生产到最终销售过程中,产品的加价率较高,但由于损耗问题,最终结果往往是中间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率均不高,这也是生鲜产业链长期的一大怪相。同时由于生产端农民相对分散,在于集中采购方的谈判过程中亦难以获得优势,从而成为利润较为微薄的一环。在此背景下,农人的价值感不强,贫困区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,这反而增加了农村脱贫的难度。整体来看,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升级转型,不仅成为了农村脱贫攻坚的关键,也可以说是未来破解“三农”问题、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把钥匙。在近年来交通、供电、通信、物流等基建基础逐渐完善的背景下,贫困地区也迎来了数字化脱贫的历史性机遇。截止2020年底,我国贫困地区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%,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都超过了98%。我国村村通公路,村村通快递,公路里程、高铁里程、光缆线路、移动通信基站等数量都是世界第一。这也在客观条件上,让电商等数字经济能够成为推动贫困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。
近年来,以水果拼购起家的拼多多获得了有目共睹的高速成长,与传统电商平台不同的是,拼多多不仅在村镇等下沉市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用户基础,同时也通过社交拼购的方式重新改变了电商产业逻辑,改变了传统农产品消费的采购链条,这也让贫困区的农业发展获得了更多可能性。根据拼多多官方数据显示,2019年拼多多平台年成交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,其中农(副)产品成交额达1364亿元,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;2020年,拼多多农(副)产品成交额超过2700亿元,继续保持三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。拼多多对于农业的电商化改造,重点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产业效率的提升。具体来说便是借助大数据、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,一方面将分散的农业产能汇聚整合形成“云端大农场”,另一方面将分散的农产品用户需求通过拼购、直播等传播方式聚集在“云端”,从而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。在这种“农地云拼”的体系下,带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,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突破传统的流通模式限制,直连全国大市场,从而激发贫困区脱贫的内生性动力。
依托“农地云拼”的体系,拼多多平台中单品订单量10万+的爆款农产品便超过了1500个,包括云南雪莲果、广西百香果、新疆小红杏、大凉山软籽石榴等在内的网红水果,其中不少爆款单品都产自与边远贫困区,通过农产品销售帮助当地实现脱贫脱困。对于贫困区农村来说,农业脱贫不仅需要在种植端保障产品的品质,还需要在市场端保障产品的销售,这样才能够实现产销的商业正循环,否则农业脱贫将会变得不可持续。而在种植技术之外,市场端、销售端往往是大多数农民的短板。2月24日,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《摆脱贫困》中便提到一个鲜活例子。五年前,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主动请缨来到澜沧县进行专家扶贫,帮助当地农民种植土豆。但在扶贫实践过程中,朱有勇院士却发现,在教会澜沧当地拉枯族农民种植技术后,他们在市场和品牌上的理解相对欠缺,尤其是对于电商、直播这类新兴事物,普遍处于知道的阶段,尝试的并不多。在纪录片中,朱有勇一边下地挖土豆,一遍向几十万网友直播推荐,在拼多多直播间中,当天挖出了25吨土豆并销售一空。可以发现,对电商、直播等工具的认知与应用,正是贫困区脱贫的另一个重点所在。在澜沧土豆脱贫的故事中,朱有勇联合拼多多讲师为扶贫班学员普及电商知识,带动当地农民拓展销售渠道、培养品牌思维。培训过后,学员们均在拼多多中开设网店,而这也只是成千上万“电商助农”的其中一例,大量小众农产品也先后通过拼多多平台走红全国。广西玉林村民庞志玉在2016年以两万本钱在拼多多经营“玉林百香果”,4年时间已经累计卖出1500万斤,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,如今店铺日均订单稳定在4000单以上;92年的王雄在拼多多上销售云南石林县的人参果一炮而红。在人参果成为大众欢迎的网红水果的同时,3年时间,云南人参果种植面积从1万亩扩大到近20万亩,发展出一个价值数十亿元的富民产业。仅2019年王雄在拼多多上人参果销售额便达到8000万元。除此之外,20年台企IT大佬转行卖农产品的吴阿东,放弃绿卡回新疆创业的赵闫,残障人士创业的杨添财,空姐回“三区三州”创业的何爽……这些商家在拼多多平台上的农产品销售规模以亿来计。在拼多多等平台的“电商助农”背景下,除了实在的经济利益之外,农民也拥有了更多自我价值感。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发布的《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》估算数据显示,未来五年农产品电商人才缺口将逐年上升至350万。可见,如今成为“新农人”,已经成为了一条理想的创业赛道。